淺談兒童頭位不正

頭位不正( Abnormal head posture )是一個既困擾家長又困惑醫師的病症。父母常因注意到小孩看電視或閱讀時頭部姿勢不良而就醫,並詢問原因及對策,然而對醫師而言卻經常也是丈二摸不著金剛,僅能以用眼習慣不好交代了事 (譬如過往筆者)

事實上頭位不正原因在文獻上主要著墨在眼外等相關疾病,對數量更多但可能在近視王國特有的頭位不正原因隻字未語。

筆者從事兒童眼科多年,有較多機會接觸頭位不正患者,迫於情勢不能每次用習慣不好,原因不明呼嚨家長,不得已靠著長期觀察及思索驗證,目前對各式頭位不正的原因大致可以提出對應理由或解釋,希望提供個人淺見供醫界同仁參考 。

頭位不正表現方式有左右側臉( face turn )、左右斜頸 (head tilt)及俯仰下巴(chin elevation / depression) 三種姿勢,有時也會複合出現。頭位不正除了顱顏骨發育不對稱、頸部肌肉張力異常或外傷等少數原因外,大部分頭位不正是一種代償機轉 (compensation mechanism),用來替代眼球失能的部分,尤其是眼外肌及屈光異常。例如右眼外直麻痺致使眼球內斜且無法向右轉動,此時患者要看右邊景象就可以向右側臉來替代右眼外直肌失能,又因右眼內斜視造成直視及看右側時會產生複視,使患者平時必須保持向右側臉姿勢以消除複視。

為了較易了解,嘗試以頭位不正的目的來介紹原因及治療:

一. 避免複視

眼外肌麻痺後造成雙眼在直視前方,及該麻痺肌作用方向時無法保持兩眼視軸平行而產生複視現象,為了減少或消除複視出現的視野範圍,患者會自動採取頭位偏向該麻痺肌作用方向的姿勢,例如右眼外直肌麻痺會出現側臉向右姿勢,上直肌麻痺會出現下巴向上姿勢,上斜肌麻痺 (內旋轉肌) 則出現頸部向對側傾斜姿勢。

治療方式是以手術增強麻痺肌或減弱拮抗肌,或注射肉毒桿菌減弱拮抗肌力量。其它非麻痺性的非共働性斜視如V型外斜視及A型內斜視會出現下巴上仰,A型外斜視及V型內斜視會出現下巴下俯姿勢,可在作內外斜視手術時一併矯治。

二. 幫助視力穩定

先天性眼球震顫患者,其振幅強度會因注視方向不同而有最大及最小振幅區,例如眼球轉向右方30度注視為最小振幅區,此時視力最為穩定及清楚。因此若要清楚穩定看清正前方目標,就必須將臉左轉30度,因正前方視野最為重要,患者也就經常性呈現向左側臉姿勢。

治療方式是,側臉15 度以上,可施行手術於兩眼水平肌使眼位向侧臉移位。側臉15 度以下則可用錂鏡眼鏡矯正側臉姿勢。

三. 排除視軸中心遮掩型障礙

例如雙眼眼臉下垂達到垂遮蓋住瞳孔中心程度,患者會採取仰起下巴姿勢以露出瞳孔中心。角膜中心區疤痕、晶體中心區白內障、中心視野缺損、黃斑區病變等患者也會使用改變頭位方式避開中心障礙,以獲取最佳視力和視野。

四. 減低屈光度數對視力的影響

正常角膜弧型愈近中心區愈為陡峭(steep),因此近視或散光度數愈靠近角膜中心區度數愈重,反之愈靠周邊度數愈輕,因此小兒在看遠物時 (如電視) 會利用改變頭位,使視軸不經角膜正中心而達到減低屈光度數的效果。

通常近視患者會採用側臉姿勢,若為不等視則臉會偏向屈光度數較輕側,順散光大多會採俯下巴姿勢、斜散光採斜頸姿勢、近視加散光可能採混合型姿勢。至於高屈光度數者,因頭位改變對視力改善效果有限反倒較少出現頭位不正姿勢,遠視患者則可使用調節作用達到減少屈光度效果,也鮮少出現頭位不正姿勢。

治療方式只要正確配鏡即可使頭位回復正常。

五. 對應於頭頸部肌肉張力異常

胸鎖乳突肌僵硬患者會恆常性向同側斜頸,發育中幼兒若不及早手術治療日後可能造成兩側臉型不對稱,及脊柱側彎。腦性麻痺患者頭頸部因肌肉張力不足,也經常性出現斜頸姿勢。較年幼學童在讀寫課業常見臉部過度貼近桌面,可能與頸部肌肉仍處初發育階段,肌力相對較弱,無法較長時間支撐頭部重量有關。 同樣姿勢也多見於大頭圍的學童。

 

本文作者:傅宙經醫師

優爾視眼科醫師

傅眼科院長

三軍總醫院眼科兼任主治醫師
台北中山醫院兼任主治醫師
美國費城眼科醫院兒童眼科及斜弱視專科訓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