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睛健檢 5大族群

從幼兒到銀髮族。 五大族群定期眼睛檢查重點大不同

「 本文出自 護眼20招 遠離惡視力 

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2016年9月發布的「全民護眼趨勢調查」發現,有近五成民眾使用3C不到30分鐘就感到眼睛不適。

令人憂心的是,有七成五的民眾即使感覺不適,也不會就醫。有三成民眾眼睛不舒服的狀況已超過一年以上;其中青壯年不舒服、不就醫的比例更居各族群之首,這些尚在職場打拚的眼睛過勞族,極可能年紀輕輕就有眼疾。

近五成自評眼睛健康不及格

台灣之星2016年9月的「護眼大調查」,讓1000多名20~49歲的民眾自評眼睛是否健康,結果超過五成(53.1%)的人自評眼睛健康不及格。矛盾的是,明明知道不舒服,卻有近八成(76.8%)的人未定期做視力檢查。其中有做視力檢查者,僅有24.5%曾做過「精密型」視力檢查,「一般型檢查」則占75.5%。

一般型視力檢查,就是望著前方有大型字母的視力檢查,但只能看出近視度數是否增加。「精密型」檢查,就必須至專業醫療院所,先點散瞳劑藥水,再做精密檢查。

新竹國泰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指出,檢查眼睛使用的散瞳劑,是瞳孔放大劑,醫師可照光看進眼底,先看到水晶體,若有白內障跡象就可看出來。其次,也能看到玻璃體腔,玻璃體占整個眼球構造的4/5,呈透明狀,此時若發現有雜質,可能是飛蚊症。最後,就可看眼底兩個重要部位──黃斑部與視神經根部;前者可檢查黃斑部病變、黃斑部出血,後者可檢驗視神經凹盤大小、視神經有無缺血或萎縮,也可查看周邊視網膜,有無缺損或拉扯產生裂孔。

從小到老,不同年齡族群要檢查的眼睛重點不同,事實上眼睛檢查一點也不費時,這樣的精密檢查,最多僅需一小時。

學童每年定期檢查兩次

至於檢查的頻率,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建議,四歲前的孩童每年應至眼科檢查一至二次。學童則每年定期檢查兩次,當接到學校視力篩檢未達合格標準通知,應到合格眼科醫師接受複檢,並配合矯治、定期回診。

台北榮總眼科醫師游偉光指出,在人人都是低頭族的年代,「誰無眼睛過勞?」他建議,40歲以上的重度用眼族,每年檢查一次;40歲以下有高度近視(度數在600度以上)者,也要每年檢查一次。

眼睛檢查項目,應包括視力、電腦驗光、眼壓、裂隙燈的顯微鏡檢查(以細隙燈光對焦在眼組織上,經由生物顯微鏡檢查眼組織,包括結膜、角膜、水晶體、瞳孔、玻璃體等),甚至做眼底視網膜、視神經檢查等。

陳瑩山表示,不同族群眼睛檢查的頻率與重點不同,尤其高度近視是眼疾高危險群,一旦有視力下降、飛蚊症、中央視線出現扭曲等症狀,就要就醫。檢查重點也要放在有無視網膜病變、青光眼、黃斑部病變等,至少每三個月至半年檢查一次。

3C族也要提高警覺,因為藍光對眼部可能造成傷害,更要注意預防乾眼症、假性近視、早發性白內障、早發性老花眼、視網膜病變等。

 

圖文來源:遠見 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22561